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精品美女国产_剧情片在线视频观看

“東數西算”工程系列解讀之五:加快推動“東數西算”工程建設落地 筑牢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底座
日期:2022-03-30  發布人:信息中心  瀏覽量:30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發展,尤其受新冠疫情倒逼,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從疫情中迅速恢復和穩健增長的“發動機”。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實施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20211018日,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了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專門強調,“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背后實際上是數據經濟,甚至可以說“無數據不經濟”,而連接、處理數據的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及其網絡體系是數字經濟的基礎,直接關系到數據的有效通暢與作用發揮。因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以下簡稱“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與數字經濟的高匹配度構建至關重要。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四部委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這是繼202012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發改高技〔20201922號)和20215月印發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發改高技〔2021709號)之后的另一重大舉措,意味著“東數西算”工程暨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正式全面啟動。

  加快推動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落地,需要深刻理解其在支撐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推動數據配置市場化改革、“雙碳”戰略實施和加快數據中心產業轉型發展上的重大意義;要準確把握其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要聚焦階段特點、分步實施,著力優化數據中心布局、完善互聯網絡架構,打造支撐“東數西算”發展的算力調度體系和國家樞紐節點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一、深刻理解構建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部署。從數字經濟與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的內涵關系可知,大數據中心體系不僅是數字設備的托管空間體,更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科技承載體,是數字技術自主創新所必需的算力底座。

  從相關研究報告的量化數據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可以說,算力“地基”夯實與否,關系到數字經濟這座“大廈”能否巍然屹立。借助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構建一體化、智能化、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為我國數字經濟在新發展階段的健康發展注入更多信心與動能。

  (二)有利于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

  一方面,維護數據主權是數據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能夠推動構建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提升信息資源國家控制力,打造我國在全球數字經貿中配置數據資源的能力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應用模式創新,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能夠健全數據治理和流通體系,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數據融合開放,加快釋放數據價值。

  (三)有利于推動“雙碳”戰略實施

  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是“雙碳”戰略實施的重要一環。體系不僅明確提出PUE和綠電占比等碳減排指標演進要求,更借助數據中心集群化等建設路徑,重點推動算力基礎設施能效優化以及與綠色能源的融合發展,構建低碳綠色的高質量算力服務體系。20221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強調,“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黨中央對“雙碳”決策部署落實的決心無疑將推動“雙碳”工作進入新階段,將加快驅動作為碳減排重點領域之一的數據中心產業低碳化轉型發展,撬動整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的綠色化進程,并進一步釋放體系建設給全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綠色價值。

  (四)有利于加快數據中心產業的轉型發展

  當前我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水平具有較大提升空間,與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數據中心分布不均衡,熱點地區數據中心需求旺盛但能源短缺,西北部地區綠色能源豐富但數據中心缺乏需求,制約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大量低效能傳統數據中心,綜合資源利用率水平偏低;數據中心由各個服務商獨立建設,缺乏從物理分布、網絡、云、AI到數據及應用層面的統一規劃,難以適應我國數字經濟對海量數據、豐富場景的連接、存儲、流通、處理、賦能的現實需求,產業價值并未得以充分發揮。

  與傳統意義上的數據中心不同,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一方面能夠驅動數據中心集約化、綠色化、均衡化發展,另一方面構建了含數據中心、網絡、云、AI、安全等多個要素的基礎設施體系,是傳統數據中心的升級版,是新基建的發展典范。

  二、準確把握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內涵和發展規律

  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總體框架涵蓋“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五大子體系,其中“數網”旨在構建一體化、高質量的數據中心集群和互聯網絡;“數紐”旨在強化算力服務,以算力調度優化東西部資源結構;“數鏈”旨在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數據流通與治理,打造數字供應鏈;“數腦”旨在強化數據的行業創新應用,建立數字化轉型的國家樣板;“數盾”旨在強化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能力。

  從內在的關系看,五大子體系是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構建和運轉不可或缺的“組件”,只有全面推動落地,才能確保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實施過程看,“數網”和“數紐”作為基礎設施,是整個體系的資源底座,支撐上層數據及應用能力的發展,因此它們是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現階段發展重點。從實施效果看,“數鏈”、“數腦”、“數盾”聚焦數據安全可靠的連接、流通、分析、處理和賦能,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臨門一腳。

  四、現階段推動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落地的思考

  現階段要聚焦“數網”和“數紐”體系,建設高可靠、高能效、低碳數據中心集群,打造高質量、低時延的東西部間互聯網絡和樞紐節點間直連網絡,構建服務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品質一體化算力供給體系,突出國家樞紐節點的關鍵基礎設施定位,全面推動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快速落地和高質量發展。

  (一)依據業務屬性,構建多層次數據中心布局體系

  在內蒙古、貴州、甘肅和寧夏等自然資源豐富的區域,部署數據中心集群,支撐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數據存儲備份、離線分析等實時要求較低的業務,在可再生能源得以充分利用和機架利用率得以顯著提高的基礎上,著力提升西部數據中心規模,逐步推動東西部數據中心均衡部署。

  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等人口密集的區域,選擇土地、用能、水、電資源相對充足的位置建設數據中心集群,主要服務于熱點地區高密度人口高頻次訪問的視頻播放、電子商務等實時要求較高的業務,滿足區域戰略發展需求。

  在熱點城市,部署淺邊緣和深邊緣的數據中心,充分利用電信運營商部署的5G和千兆網絡優勢,支撐車聯網、自動駕駛、無人機、工業互聯網、AR\VR等超低延遲、大帶寬、海量連接的業務發展要求。

  (二)圍繞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打造高速、扁平、可靠的互通網絡

  按照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要求,推動運營商網絡重構,將以行政區域部署網絡的傳統建設模式演進為圍繞數據中心進行組網,實現云網、算網高效融合與協同。圍繞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樞紐節點,優化國家公眾數據網、IP骨干網、光傳輸網和骨干光纜的扁平化、大帶寬、智能化、高可靠布局,全面提升全國用戶至樞紐節點的訪問質量,全面提升樞紐節點間的連接質量,全面提升樞紐節點內的各個數據中心之間的互聯質量,為數據要素高效流動與算力資源高效調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強化能力開放,構建集成框架,打造高效的算力調度體系

  實現數據資源的高效流動與算力資源的高效調度,推動各類算力與網絡資源能力開放是關鍵,構建集成的整體框架是核心。要統籌算力資源和網絡資源,實現國家樞紐節點各數據中心、各中心云和邊緣云、各類網絡資源全面開放能力,整合各類能力要素,并將各要素邏輯化、原子化,統一編排,形成能力服務化、服務平臺化、平臺生態化的整體算網調度框架,更好的服務于數字經濟發展要求和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各類場景需求。

  (四)將國家樞紐節點定位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國家樞紐節點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糧倉”和“血庫”,在打造數字城市,提供超級算力,構建城市智慧大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是關系國家安全、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性基礎設施。要像建設骨干通信網絡一樣,強化國家樞紐節點的安全保障能力,將其如電網、水利、交通、通信網等一樣定位為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化時代,數據決定發展主動權,算力決定生產力水平。讓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快推動一體化大數據中心落地,支撐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跑出經濟發展的加速度,提升區域協調發展的新高度。(作者:馮杰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云網發展部總經理、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