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人:admin5
- 時間:2021-06-19
- 點擊:2015
- 來源:
近日,在我院首屆端午詩會后,張家口詩人、作家吳鳳翔、邢志軍、韓仰熙、白云霞、劉存根、吳桐、劉慧敏、畢俊厚等在我院相聚一堂,深入分析張家口詩歌現狀,圍繞促進和推動新時代張家口詩歌發展,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的張家口詩群,積極開展詩歌進校園活動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黨委書記馮印濤和學院師生代表參加了座談會。



詩歌的發展需要詩人們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環境和土壤。詩人畢俊厚結合自身詩歌創作深有體會地說,近年有關縣區的詩歌活動為詩人成長進步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臺和難得的交流機會。張職院舉辦端午詩會讓詩歌走進校園、走進師生,對于培養詩歌新的寫作群體,將會起到積極助推作用,應堅持下去。
吳桐談到,校園是詩歌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將優秀詩歌文化在校園中傳承是文學創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并呼吁詩人、作家們要加強與學校合作,共同搭建詩歌創作新平臺,推動詩歌新發展。她還就民俗文化進校園提出了積極建議。
邢志軍表示,要積極發揮有關協會組織作用,為詩人成長進步創造機會、提供服務、主動作為。同時還就傳統文化進校園,成立傳統文化大師工作室提出建設性意見。
劉存根說到,作為文學創作者,應肩負起新時代詩歌發展的使命與擔當,克服浮躁,伏下身去,沉下心去,在生動的生活中提煉詩的情愫,增強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并表示在散文創作上繼續研究探索,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
韓仰熙指出,張職院舉辦端午詩會,讓詩歌走進校園,是繼草原詩會之后,張家口詩歌的一次代表性活動,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詩歌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他提出要用更加接地氣的文學創作使更多人感受到詩歌帶來的溫暖,從詩歌中汲取力量。
劉慧敏認為,詩人們要把視野投向校園,激發青年學生們的創作熱情,引導學生們參與詩歌寫作,并把詩會這種形式進行推廣,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其中。
吳鳳翔分析了張家口詩歌的發展歷程,指出存在的短板和獨特優勢。他呼吁,在新時代,要讓更多青年學生和青年詩人接受詩歌創作訓練,擴大詩歌創作群體,提升詩歌創作水平。廣大詩歌創作者,既要有創新理念,也要有融入意識,更要有開放包容的心胸,以積極的姿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詩歌文化之路上孜孜以求、砥礪前行。同時希望發揮好有關組織和協會的作用,建設張家口詩人的精神家園。
白云霞在現場朗誦了劉存根的詩作《我是青山一滴墨》,聲情并茂,極具感染力,贏得全場熱烈掌聲。

馮印濤也一同參加了交流討論。他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澎湃的血脈,推進“詩歌進校園”,是以文化人、以文鑄魂的重要載體,是影響和鍛造廣大青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創新形式,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生動思政課。
馮印濤提出,詩歌是人的精神行走,詩人要緊扣時代脈搏,要為人民,為夢想,為祖國,為人世間的溫暖而歌,堅持培根鑄魂,用詩歌傳遞精神力量,不斷激發詩歌創作創新活力。張家口詩人應該攜起手來,共同為張垣大地的生動實踐放歌。要搭建詩人相互交流的平臺,激活新生詩歌創作群體,構建本地詩群的話語體系和評價體系,重塑張家口詩群新時代新形態,讓張家口詩人不斷進步,張家口詩歌不斷前行。
與會詩人一致表示,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創作水平,不斷以優秀的作品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持續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歌活動,全力推動張家口詩歌創作,為繁榮張家口文學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背景資料:
吳鳳翔,河北省文史哲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張家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詩集《吳氏父子詩稿》。
白云霞,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河北北方學院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邢志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河北作協理事,張家口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韓仰熙,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張家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社科部教授。著有詩歌、散文、小說集多部。
劉存根,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涿鹿作協主席、冰心散文獎兩度獲得者。著有散文集多部。
吳? 桐,中國民協會員,張家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長城文藝》原編輯。創作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00多萬字。
劉慧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蔚州文藝》常務副主編,魯迅文學院河北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著有詩歌散文集、長篇小說多部。
畢俊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家口作協理事。在《詩刊》《星星詩刊》《十月》等文學期刊發表大量詩歌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