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人:admin
- 時間:2013-12-18
- 點擊:640
- 來源:


12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行政辦公樓307報告廳隆重開幕。在金黃的黨徽映襯下,大會會場莊嚴熱烈。會議將聽取和審議《中國共產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工作報告》、《中國共產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國共產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肩負全院528名共產黨員和全院師生員工的重托,132名代表齊聚一堂,出席這一對學院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長、張家口學院黨委常委何亞星,市委組織部李少鈞科長、市教育局馬國慶科長出席大會。學院領導胡煒、王立秋、張樹敏、楊瑞輝、陳懷勇、宋德明、史慧武出席大會。學院老領導張仲林、安青山應邀出席大會,學院民主黨派、正高職稱非代表教師、中層干部非代表人員也列席了會議。開幕式由王立秋同志主持。



上午8時30分,中國共產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會場。

何亞星同志致辭講話,他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充分肯定了我院近幾年來發展和取得的成績,并對學院提出希望:一要全面貫徹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學院未來發展,新一屆黨委產生后要認真組織學習、堅決抓好貫徹落實;二要選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三要繼續加強黨組織建設,提升黨委把握全局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四要學院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在即將產生的新一屆黨委的領導下,全力搶抓教育發展機遇,團結一心,改革奮進,為實現學院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

胡煒同志代表學院黨委作了題為《搶抓機遇、跨越趕超,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高職院校而努力奮斗》的工作報告。報告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2001年以來的工作進行了回顧,尤其是對2006年主校區擴建工作啟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的正確領導下,學院歷任領導班子帶領廣大黨員和師生員工頑強拼搏、不懈努力,走過了一條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在搶抓機遇中發展、在改革創新中前進、在拼搏奮斗中壯大的辦學道路,整體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得到了提高,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穩步發展。一是解放思想,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不斷創新;二是圍繞中心,黨的建設和思政工作不斷加強;三是搶抓機遇,教育教學和各項事業不斷發展。
?報告第二部分總結了學院幾年來工作的基本經驗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偨Y過去的工作,我們的基本經驗是:一是必須堅持抓好黨的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二是必須堅持用先進辦學理念引領發展,以特色求發展;三是必須不斷深化各項改革,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四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五是必須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六是必須堅持和諧穩定,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學院發展的實力、活力、競爭力與一流高職院校還有差距,與上級對我們的要求還有差距,與廣大師生員工的期望還有差距,這些差距集中表現在:一是領導班子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需要進一步強化,中層領導干部開拓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各級干部缺乏勇于擔當的行為,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教職員工還存在著庸懶散的現象;二是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教育理念有待進一步深化;三是師資隊伍建設還需進一步優化;四是學院機制創新和制度建設還需加強;五是精細化管理做得不夠,學風、教風、作風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六是面臨著一定的資金壓力。
報告第三部分,在分析未來五年學院面臨的形勢的基礎上,明確了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加強黨對學院工作的領導,團結帶領全院共產黨員和廣大師生員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機制創新為手段,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建特色鮮明的一流高職院校為目標,開創學院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學院未來五年的主要奮斗目標是:瞄準一個目標,突出一個建設,實現三個轉變(以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高職院校為奮斗目標,突出以學院章程為引領的內涵建設,實現規模向質量的轉變、一般向特色的轉變、普通向精品的轉變)。
胡煒同志號召全體教職員工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緊密團結在新一屆黨委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新一屆黨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扎實工作,奪取學院各項工作的新勝利,共創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的美好未來!
《中國共產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以書面形式提交代表審議。?






會后,各代表團進行了分組討論,審議黨委、紀委工作報告。

大會主席團還召開了第二次會議,聽取各代表團討論工作報告情況匯報,通過兩委委員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審議大會選舉辦法(草案)

?
????????????????????????????????? (宣傳統戰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