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新時代高校文化建設
胡 兵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引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國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文化建設必須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光輝旗幟,立足國家發展大局,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結合建設教育強國目標,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引導廣大師生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不斷奮斗。
堅持馬克思主義,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方向之本,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四為”方針、“三全育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等,均體現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培養要求不斷提高、培養機制不斷完善。我們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決定高校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面對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高校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師生頭腦,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凝聚師生思想共識,引導師生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主導權和話語權,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守正創新,為釋放高校辦學活力注入精神動力。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的五大職能之一,要切實承擔起歷史使命,在守正創新中深入推進高校文化建設。一方面,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寶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高校文化建設要充分重視文化傳承的時代價值,積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培養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中華文脈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持續動力。當前,高校要持續推進文化引領、文明創建、制度優化、管理升級、組織架構重建等工作,努力形成反映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文化,不斷提高高校辦學水平,提升高校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全面構建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育人新格局。
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文化浸潤、感染、熏陶。一方面,要凝練、培育積極向上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承載,涵蓋和體現著大學的價值取向、信念目標、理想追求、人文情懷等,對大學師生的行為起著浸潤、滋養、培植、引領的重要作用。大學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要切實將高校五大職能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形成高校師生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貫穿高校文化建設的價值遵循。大學文化與教學、管理一樣,發揮著育人的功能,這種教育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是一種不言之教。高校要從戰略高度規劃大學文化的發展方向,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與成長規律,凝聚精神文化、優化制度文化、美化環境文化、引導行為文化、塑造形象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育人功能,全面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來源:黨建網?
?
